学院新闻

我院第17期琴南学术沙龙顺利举办



日期:2025-04-01 何根忠 点击:




2025年3月27日下午,我院第17期琴南学术沙龙由郑剑委副教授主讲,讲座题为“基于读者评论分析的中国小说外译接受研究”,学院科研骨干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同学参加研讨。

郑博士首先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翻译与受众的关系由来已久。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受众背景知识的预设,往往与现实中的读者背景存在差异。郑博士将“翻译接受”定义为“受体对翻译讯息的认知处理的行为、过程或结果”,强调了受众接受是翻译作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

在研究方法上,郑博士爬取并分维度评注Goodreads上《红楼梦》四个英译版的读者评论,随后进行情感分析、内容分析和历时分析。

研究发现,读者在“文本维”中对人名翻译的反馈最为消极。人名数量多、同一人物的不同名字、人物名字相似、罗马音译难理解以及性别无法推测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在“文学维”中,诗歌和场景的翻译评价最高,显示出这两部分内容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新颖性。此外,研究通过历时评论统计发现,就读者规模而言,《红楼梦》英译版读者评论数量相对较少,在世界文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这一现象可能与四季叙事和文化差异有关。尽管如此,诗歌和场景的高评价表明,某些原语独特性文学元素能够超越文化障碍,获得广泛认可。

郑博士最后对现有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情感分析维度需进一步细化,探究其他文学要素的翻译接受。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结合更多语种的读者反馈,以更全面地评估中国文学外译的接受情况。

该研究不仅为《红楼梦》的翻译接受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外译实践提供了一点启示。通过深入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译者可以更好地平衡文化忠实与可读性,推动中国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讲座引起了在座师生的热烈研讨,大家表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