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上海交大文科资深教授王宁院士做客我院 “琴南讲坛”



日期:2024-04-24  点击:




2024年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宁院士莅临我院,担任第66讲琴南讲坛的嘉宾,讲座题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活动在外国语学院408教室举行,由外国语学院院长钟晓文教授主持。全院师生60余人参加。

王宁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王教授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会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会评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名师会评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任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

讲座中,王宁教授首先梳理了现代性理论的建构,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及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等对现代性概念进行定义和描述的西方理论家。借此指出,现代性理论是西方语境下的产物,但其通过翻译的中介在不同语境中产生了不同变体形式。接着,王教授引领大家思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即现代性理论的重构问题。王教授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既有着某种连续性又有着必然的断裂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的广阔背景下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重新审视,因此在引进西方现代性理论时,有必要进行“本土化”或“中国化”。

在简要描述了现代性在西方学界的讨论和一些主要理论家的观点后,王宁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释,指出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传统中一直有着一些现代性的因子。王教授认为,以新文化运动(1915—1923)为标志,西方各种思想理论和文化思潮通过翻译的中介蜂拥进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于当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并构成了全球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y),也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兼具传统中国文化和部分后现代因素。

王宁教授特别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探讨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注重科技和生态文明和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王教授号召从事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的人文学者,在这种情势下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为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贡献。

王宁教授还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国际化,引领与会师生思考“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和语言艺术的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发挥何种作用?它应该如何回答时代之问?”等问题。王教授以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鲁迅和格非为例,生动诠释了何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

最后,王宁教授总结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作家和批评家的参与,我们应当具有文化和文学自信,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经验推广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那些反抗帝国主义霸权的发展中国家所分享。

演讲结束后,王宁教授针对性地回答了现场教师和学生的提问,就现代性理论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全球其它国家的落地问题及如何看待和应对西方叙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做了回应。王宁教授的讲座内容广博精深而又富有启发性,为在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努力方向。(何根忠报道)


5F4DF